李希贵:校长消除“无所不能”的幻觉,学校治理结构改革才能到位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源创图书 Author 李斌
(全文共5491字,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)
如果把学校比喻为一个大家庭,校长既是“家长”,也是一名普通“家庭成员”,要管好这个大家庭,就要运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。一味地向上要权,向下专权,不是一条好的经营之道。校长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权力观?
早在2018年,就有记者围绕“校长的权力观”这一话题与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。在这场访谈中,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李希贵校长的权力观、治校观以及教学观,相信这位传奇校长的思考与经历,会对校长们大有裨益。
Q
记者
A
李希贵
2018年12月22日,十一学校举办了高三学生成人礼,希贵校长的双手在500多名学生的肩膀上拍了将近 2000 次。之后,您发表了讲话,主题是:“人生段考,你能证明自己成人了吗?”这篇讲话稿在微信朋友圈刷屏。您能不能揭秘构思和准备这次讲话的过程?
我每一次面对学生的发言,都是有准备的,而且这样的准备并不能简单说从什么时候开始的,它是一种日常积累。我平时一直很注意积累有关孩子教育的内容,比如,一个孩子到18岁成人的时候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。临近举办成人礼的时候,我会把很多资源翻出来查阅,寻找将日常积累串联、整合起来的线索。
这次关于人生段考的八个问题,其实也是我从事教育以来一直在思考的。
就像我今天的访谈一样,我的准备从多年前认识希贵校长时就开始了。这一次,我把希贵校长的所有书放在一起看的时候,能够清晰地看到,现在十一学校的很多做法,源头是在二三十年前的高密,在十几年前的潍坊。
当年希贵校长在高密教委工作时,用两年时间梳理制度,比如,取消自己作为教委主任的人事权,归还学校的财务支配权和会议签批权。来到十一学校后,您沿用和发展了这些做法。您似乎从不热衷于掌握权力,您的权力观是怎样的,又是怎么形成的?
其实,我没有什么权力观,但是对这些事有一些基本的认识:
学校应建立权力分散、相互制约的治理体系
可以说是感同身受,加同理心,再加上不断地学习、理解和体会,形成了您对权力的理解。基于这个问题,我想到您曾经说过,学校转型首先需要校长放下自己的身段,从那种“无所不能”的虚假的角色定位中走出来。
但我们也知道,权力这个东西一旦拥有又很容易让人变得傲慢,认为自己无所不能。我感觉这是一种矛盾,该怎么样来化解,让自己能够在拥有权力的同时,从那样一种虚假的无所不能的角色中走出来?
这挺难的,这就是 90% 的人无法走向卓越的原因。人们非常容易把别人当面给的一些嘉许和鼓励看作是真的,这很可怕,但这又是人性的弱点。
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对矛盾。希贵校长说要破解这样的一对矛盾,靠个体的觉醒,难度很大,或者说很少有人能做到,需要靠组织结构的变革。
但是,很多时候我们看到,一所学校的组织变革能不能够进行,又取决于校长这个个体。如果校长还是沉浸在一种权力无所不能的幻觉当中,他就很难迈出这样一步来。
事实上已经开始了。每一所中小学都要有学校章程,教职工代表大会(以下简称“教代会”)制度也在推行,学校中党组织的权力、责任也正在变得更加明确。这是一个开始完善治理结构的时代,一个民族并不能在几年,甚至十几年、几十年的时间里走完这一步。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,我们要学会等待。
这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互作用、共同推动变革的时代。我们也知道,十一学校的治理结构变革形成了六个不同的治理主体,这种治理结构除了大大降低了学校决策的风险,让学校变得更加安全以外,对十一学校的改革发展,您认为还起到了哪些重要的作用?
十一学校现在有六大治理主体,包括党组织、校务委员会、学术委员会、教代会、家长教师委员会和学生代表大会(以下简称“学代会”)。这六个治理主体,在学校不同的领域里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。
党组织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,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,在关键问题的关键环节上把关,比如说,对干部的考察把关等。
校务委员会,主要由校长、副校级干部和主持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干部组成,负责领导学校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,决定教职工的劳动合同聘任,确定各年级、各部门岗位编制、职级总量,决定年度财务预算,按照相关规定决定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奖惩。校务委员会采取审议制,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,校长具有最终决定权,责任由校长承担。
职称的评定、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推荐、学术经费的投标和招标、学校项目研究的确定和管理,等等,则由学术委员会决定。比如,我和其他老师是在同一时间看到职称公示结果的。
学校教代会跟大部分学校的教代会一样,负责审议学校的章程修订,审议学校重大的人事、工资、奖惩和评价的办法等。我们学校的教代会一般要开两个月。
家长教师委员会,最后会走向家长代表大会,但现在学区还不明确,家长群体里的利益冲突较大,有老师在其中不断地和他们沟通国家和学校的一些政策,使他们能够保持理性。而一些事关学生利益,学生又没法直接去管的事情,家长可以参与管理。比如,学校食堂的后厨卫生、肉蛋奶的质量,由他们把关。
学代会参与了学校很多事情,特别是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。十一学校的很多课程是学生先提出来的,最后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。每年学校要办的十件大事,也会提前半年时间在全校学生中征集。
这六个治理主体,分别掌控不同的领域,但是,它们之间又互相制约。
比如,校长聘任的副校长和中层干部,必须是由党组织考察合格的同事。学术委员会负责评定职称,七个委员都是老师,没有干部。发现学术委员会评职称有疑问,校务委员会有权力提出重新审议。如果重新审议没有发现问题,就维持“原判”,校务委员会就没有权力第二次提出重新审议了。教代会最新通过的学校章程、人事制度、分配方案,如果过了一两年,因为上级政策发生变化或者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发生变化,校务委员会有权要求教代会重新审议。
这样的治理结构带来了什么?首先,学校不是校长的。校长的权力小了,权力小了,责任也就分散了。所以在十一学校,操心的人很多,学校哪里有什么情况,马上就会有人提出来,甚至去解决。作为校长,我看到大家那么操心,那么负责任,那么敬业,会感到欣慰。
其次,因为每一个人都在自己最了解、最熟知、最接近,甚至利益最密切的领域做决策,所以相对会更加符合发展的规律。一般来说,不会做出令人气愤的决策、令人无奈的决策,因为大家提前参与,很多问题在决策过程中就被解决了。这样一来,大家就会比较从容,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,那种焦虑、纠结、难受的表情就会少一点儿。
在这六个不同的治理主体中,除了党组织以外,另外五个如果一所学校想运作,但又很难同步推动的话,您觉得应该首先把哪一个治理主体运作好,才能够起到杠杆的作用?
我相信教代会各个学校都有,重要的是怎么运作,有没有真的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。一个方案要形成、通过的话,一般来说,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。为什么?大家需要经历一个不断争论,不断反思,不断换位思考、互相理解的过程。如果没有这个过程,大家就会感觉没有真正参与,最终出来的方案就会有很多问题。
在您看来,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推动学校转型的有效杠杆,但是,我们也发现很多校长其实害怕这样一种伤筋动骨的变革,不敢动。
您觉得校长们害怕的可能会是什么?有没有一种不伤筋动骨,也能够撬动学校组织变革的有效途径?
首先要弄清,这个学校的“筋”和“骨”是什么。一般来说,组织变革会强筋壮骨,因为组织会变得更加有能力。我不知道大家担心的伤筋动骨,是伤的谁的筋,动的谁的骨。我们内心害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?
正确的教学观,离不开这两句话
要找出伤的是谁的筋骨,看来也不容易。希贵校长一直强调,不在学校里推行某一种教学模式,而要尊重教师教学的个性,敬畏学生的多样化发展。我想知道,如果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模式,会对我们学校的教育生态造成哪些伤害?
这个问题涉及教学观。关于教学观的理论,汗牛充栋,但是教学观也很简单,就是两句话。
本文选自《改变世界,以教育的方式:北京十一学校变革启示录》李斌著,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
xiaozhanghuicbb@163.com
投稿请提供:姓名、职务、学校、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
提醒: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
拒绝一稿多用,谢谢!
推荐阅读
● 中国教科院曹培杰:用线下的“缰绳”套到线上教学,马会怎么跑?